繼上次分享《Peter Chou胡思亂想》,這次又來分享一個個人認為還不錯的Blog《WO! 世界需要一個驚嘆!》
不同於一般的Blog主題大多是:感情、財經投資、政治....等,這由三位具有熱情的自由寫作者所經營的Blog主要是想要傳達在我們生活上一些值得思考的課題;藉由身邊的一些環境、以及一些名人的想法,思考目前身邊所會遇到的一些困境,也鼓勵我們開始站起來勇敢的去做一些改變。
個人是非常喜歡這樣的文章,因為不只可以單純的得到一些想法,更會一直刺激著自己做更多的思考,而不只是單純的每天埋在自己的工作裡。如果你也喜歡做一些思考舉重,那麼誠懇的推薦你《WO! 世界需要一個驚嘆!》,也許你會得到很多的驚嘆。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分享]《使人成熟的不是歲月,而是經歷! 》by Peter Chou
(圖片來源:shaji r)
閱讀完Peter Chou的《使人成熟的不是歲月,而是經歷!》這篇文章,讓人非常有感觸。
從小,我老爸就一直認為我們這群小孩是溫室裡的花朵,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天高地厚。即使大學、研究所都畢業了,他依然認為我們比起他當年20幾歲的時候還要稚嫩,也認為我們比起他大陸看到的同樣20出頭的少年缺乏實際社會上生存的能力。還記得那時候的我是那樣激動地反駁著,認為我一個一路都是第一志願畢業生,怎麼會比不上那些大陸大學生,又怎麼會比不上我老爸才高中畢業的學歷。
一直到在產業界打滾了將近8年,從最單純的學生變成一個工作環境也是一樣單純的軟體工程師,每天只需要跟講著一樣專業語言的一群人溝通,再從工程師變成Project leader,為了Project進度得和不同的部門溝通;再從Project leader變身為FAE 兼職Project management,為了客戶的專案順利,得和不同公司以及不同位階的客戶溝通。身處的環境,也從單純的校園到簡單的辦公室生態、再到客戶的公司、以及不同社會的文化。這時候的我才瞭解我老爸口中說的社會歷練。
那是一種無法教的社會學,但是可以學。
那是一種唯有你親自在過程中體驗,你才能夠領略的學問。
回想進入社會也八年了,不過我認為我的歷練還是不夠,需要更多的嘗試,更多的經驗累積,唯有當自己走過,那些經驗的傷痕才會讓自己真正學會一些事情。
經營管理研究所學分班 - 管理個案分析 Class 1
昨天(2012/9/20)是一個蠻重要的日子。
這是我離開學校8年後第一次有機會再到課堂上聽教授上課,再次回到教室的感覺是很特別的。然而,雖然場景都回到了教室,心情卻是大不同。畢竟是自己主動地想要進修,學習的態度也有別於大學時代總是想翹課的心情,這次則是很積極的想要在課堂中得到更多不同的思考養分,感覺是很不同的。
畢竟這篇文章是第一堂課的心得感想,在此之前,先來介紹一下這堂課程好了,這堂課是由國立交通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所推出,有關學分班介紹可以參考這個網頁:http://ccet.nctu.edu.tw/programs_view.php?id=222。而在101學年度的上學期總共有下列課程可供選擇:
而其中又以楊千老師的管理個案分析是很有名的。這個連結大概簡介一下楊千老師的經歷,現任:
-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室永營專案 顧問
- 交通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 交通大學EMBA榮譽執行長
介紹完課程以及老師以後,就開始進入正題吧。以下大概會採用條列式的把上課的大綱記錄下來,也方便自己記憶和思考。
- Wisdom can't be taught, but can be learned (智慧不能教,但是可以學)
- 管理這門學科始於1940年,一開始就是由觀察開始
- 課程的重點:
- Collected wisdom (眾人的智慧):在相同的利益前提下,多人討論過後的決策,會比單人的決策更為有智慧
- Survival game:這是一個模擬的遊戲,在於讓大家體會Collected wisdom的過程
- 人才 = 能力 x 人格特質 x 積極度
- 接受教育的目的在於兩件事
- Know yourself (了解你自己)
- Improve yourself (加強你自己的優點)
- 勤能補拙是對的,但是不能讓你成功;了解你自己的特點(優缺點),放到正確的位置才能成功
- 人才市場也是一個供需市場,要想要有更高的待遇,就得讓自己成為稀少搶手的人才。雖然台灣的基層薪資一直在下降,但是高階經理人的待遇卻是一直在提高。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心情] 思考『半盲人』現象
(圖片來源:Wondero)
最近,施振榮先生提出台灣人目前的危機:『半盲人現象』。那什麼是半盲人呢?
在價值的分類中,可以分為直接的、間接的、有形的、無形的、現在的以及未來的。而半盲人現象,就是指整個社會價值只在乎直接的、有形的以及現在的;卻完全忽略間接的、無形的以及未來的價值。
細究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對於這些間接的、無形的以及未來的價值,需要更多的思考,更無從給予數字方便判斷。 Clay Christensen說過,人類的智慧有限,並沒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因此,往往希望透過數字作為客觀判斷的依據,並給予自己決策方向。當缺乏數字予以判斷的時候,便失去了動力和準則。
除了缺乏思考的智慧外,另外可能的原因在於缺乏時間。當本身現實的生活就陷入困境, 每天都陷入加班賺錢->下班睡覺休息的生活循環中,又怎麼會有時間以及體力可以跳脫出來,思考人生活的另外一個面向。當人陷入生活的危機時,此時就只剩下生存下去這個念頭而已。畢竟,所謂的間接、無形和未來的價值,是在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上發展的。而現在台灣社會經濟環境的不良,的確就間接地促成這樣現象的產生。
而這半盲人現象又會對目前的社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有以下的社會現象產生:
- 過分追求現實
- 強調名利
- 在乎短期效益,而忽略長期效益
- 強調local optimum而無法追求wholy optimum
第一,除了在工作以及休息的時間以外,找到讓自己可以喘息的空間,針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更多的思考判斷,甚麼是好的? 甚麼是壞的? 政府所告訴我們的真的是好的嗎? 媒體所告訴我們的又真的是對的嗎? 在資訊充分流通的時代中,利用網路資訊的流通性,找到真正的答案,找到屬於自己思考後的答案。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那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過程,因為唯有思考,才體現出人類的偉大與不同。
第二,找尋自己工作外的價值。我很喜歡前幾天下班途中在廣播中聽到張懸的一段話;『找尋自己存在的價值。』許多人活著就只為了工作賺錢,然而在生命過程當中,還有許多的生活層次,錢夠用就好了,更多的錢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快樂,而是生活的其他面向將會豐富我們的心靈,帶來更多的快樂。
當然,生活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金錢在現在的時代裡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發現生活的本質,充實除了工作以外的自己,我們可以讓自己打開另外一扇窗,還我們另外一半的視野,不再是所謂的半盲人。
共勉之~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職涯] 人生的抉擇
(圖片來源:mura)
上個禮拜參加了一場座談會,在會中有人問了一段話,跟我自己的經歷非常的相似:【剛才聽到老師你很支持學生創業,如果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方面有機會可以接手家族企業或者自行創業;也或者是在大公司內,領著還不錯的薪水,隨著體制、年資慢慢的成長、升官。老師你會怎麼選擇呢?】
說真的,這個問題不只一次的在我腦海裡浮起。想去接手家族企業,可是又擔心老婆小孩不能適應新的環境,也擔心自己工程的背景是否適合從商;想留在目前的公司和位置,可是又擔心公司產品線的競爭力,以及未來的升遷機會。這樣的矛盾每每讓我不敢做任何改變。
而老師的回應是很聰明的:【對於每一個新生來說,我都會告訴他們一句話,今天也分享給大家。教育的意義在於兩點。1. Know yourself 2. improve yourself。先透過廣泛的嘗試,透過人生不同的經歷,來勾勒出自己的輪廓、瞭解你自己,找到適合能力發展的地方,你就知道該往哪裡選擇了。】
這番話當然不會告訴你人生的答案,更重要的,自己的人生也不必要由其他人來告訴你答案。只有真正了解你自己的你,才有辦法對自己的人生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所以,面對人生的困惑,先瞭解你自己吧。接著,未來的路將會在這尋找自己的路上逐漸的浮現。
[分享]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今天要分享的是Clay Christensen大師的演講《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我本人也從中得到很多的收穫,希望大家也能夠藉由這番演講得到一些些對人生的幫助。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 正處於人生過程中“有知的悲觀”裡。想要熱情地往前跨一大步,卻迷惘著自己的方向;好像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能力,可惜那能力又不夠說服自己可以安全的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甚至,目標也不是那麼清楚。
或許,在我這種一路上都是填鴨式教育下的人才,根本就忘了思考自己存在的目的。以前,老師們會告訴你把書唸好、考試考好;開始工作後,老闆們會告訴把事做好,把人際關係搞好;父母們會告訴你成家、買房、買車。終於,當自己一路上就像在玩線上遊戲一般把這些關卡一個一個完成之後,思考起來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到這裡。好在,我的人生還有選擇的機會。
從結婚以後開始,自己就一直在尋找人生的成功。囿於本身有限的智慧,就不自覺得把“成功”等同於“有錢”,也因此一直汲汲營營找變有錢的方式。想創業、想換更多收入的工作,每天都只是夢想著有錢,唯一的差別只在於方法的不同。
在這過程中,也讓自己發現根本就沒有所謂一定可以變有錢的方式,才讓自己好好再次的思考,成功真的等於有錢嗎?我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賺錢嗎?
直到我看了《沈芯菱的故事》、《黃明正的故事》....
突然間,我覺得好羞愧,為什麼當自己念了那麼多書以後,人生的目標竟然只是如此的淺薄,迷失在金錢的遊戲之中。這讓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就如同看過的一句話說的:『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而在於你幫助過多少人。』]
當然,我尚未找到個人的人生目標, 但是我很開心對於目前一切有著逐漸清晰的輪廓。
註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職涯] WHY ?
大家是否還記得小時候的自己,總是會一直對著身邊的大人問『為什麼?』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為什麼小鳥會飛?為什麼太陽會升起、又會落到地平面下?這世界對自己來說總是充滿著新鮮感,而自己總是不斷的藉以許多問題探索著這個世界,希望了解越來越多所處的世界。
然而,隨著進入學校教育,所有大人們認為該學習的東西每天不斷地填塞著自己的腦袋,持續地告訴自己該做『什麼』,卻越來越少時間和機會讓自己思考、探索更多的『為什麼』。久而久之,我們習慣只懂著『什麼 (What)』,卻忘了更深層的思考『為什麼 (Why)』。
而我們就在這過程中慢慢失去求知的欲望,單純變成只知道接受別人給予知識的豬。更不幸的,這深深地影響之後我們在做的任何決策。
最近看到TED上,由Simon Sinek所提供的一個演講,講的就是關於這觀念,強烈建議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看一下。
在演講中,Simon Sinek提出一套思考模式Why -> How -> What。
這是大部分成功人士所採用的黃金思考原則,也是為什麼他們可以成為領導人,吸引一群願意跟隨他的人很重要的原因。然而,我們的教育卻一再忽略問問題的力量,大人們只準備了很多東西希望我們可以放進腦袋裡,讓我們的思考不斷的進入What -> How -> Why的思考模式中。
那這兩者有何不同?
在What -> How -> Why的思考模式下,我們會決定要做什麼,接著研究如何做,最後才去想為什麼要做。以公司舉例來說,我們會決定要生產一個新產品,接著會想如何做出這個產品,最後我們才思考為什麼顧客會願意買我們的產品。
然而在Why -> How -> What的思考模式下,則是會先想為什麼我們要做產品,除了公司本身的利潤外,可能是因為要讓使用者可以更方便的生活方式,接著要想如何讓使用者可以生活更方便, 最後才會想到怎樣的產品才可以讓使用者的生活更方便。
而思考模式也造成在推銷的說法完全不同。 在What -> How -> Why的模式下,會這樣說:『我們公司推出一個新的產品 (What),我們使用所有最先進的技術並搭配最新的規格....等 (How),我們認為你應該擁有一台。(Why)』
然而在Why -> How -> What的模式下,會改成這樣說;『我們所做的任何事都是為了讓生活更方便,為了讓生活更豐富,這一直都是我們的信念 (Why);我們總是研究最先進的技術、挑戰我們的極限 (How);恰巧我們本著這樣的信念推出了新的產品,你要一台嗎?』
哪樣的說法會比較引起共鳴呢? 我認為是後者。
透過Why -> How -> Why的思考模式,你早就已經吸引一群認同你、相信你的人,也因為信任,任何你所圍繞本身信念所推出的產品當然很簡單就可以被這群人所接受。而這也是目前Apple在做的事情,也是其他電腦公司無法跟他競爭最大的差距。
想要與人不同嗎? 你該從改變思考模式開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