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便利商店壟斷是否公平 v.s. 媒體壟斷是否公平》之自我論述

我想這個問題,就如同在演講中所做的投票調查一般,大多數的人會在便利商店壟斷是否公平上,是可以贊成的;然而在最近的旺中案之後,大多數的人在媒體壟斷是否公平上,則是反對的。然而,我在兩個例子中,個人都認為是不公平,也不願意見到的。

先來說說連鎖便利商店打敗傳統雜貨店的例子吧,贊成者所主張的意見不外乎是『便利商店只是提供給我們更多、更好的便利,這是一種自由經濟競爭,本來就應該讓其自由競爭決定誰對這社會更有效益的存在』。

然而這樣的論述卻忽略了全面性的考量!

因為目前思考的框框裡只有消費者(如你和我)、雜貨店和便利商店 (如下圖1),如果我們把思考的框框放大一點 (如圖2),開始把一些製造商、供應商,也放進這個框框裡面思考,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圖 1圖 2


可以發現,真正可以接觸到消費者的還是這些便利商店和雜貨店,因為消費者不可能會到供應商的工廠買東西;然而,在這樣的體系下,當雜貨店被消滅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可以簡單的想像一下,大型連鎖的便利商店將取得絕對的通路權利,他開始可以為了自己更高的利潤轉頭向供應商施壓,要求給予更低的供應價錢。甚至,他開始逼迫這些原本有自我品牌的供應商,得幫這些便利商店代工自有品牌的產品,而且是更低的供應價。有時候,這些價格根本就是虧錢的。

或許有人會懷疑,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怎麼可能會賠錢作生意?!理由很簡單,當工廠生產的所有出貨通路都被把持的時候,為了讓工廠生產的產品可以順利賣出去,將貨品變成現金。因此,即使是虧錢的,都還是得做生意。

以台灣來說,一般的通路不外乎7-Eleven、全家、OK便利、大潤發、全聯、家樂福...等,不會超過20家。所以,供應商製造出來的商品也就只有這些地方可以販售。而當整個通路漸漸只被少數的廠商所把持的時候,供應商就變成了被綁架的對象。

當這些供應商被逼迫以較低的價錢供貨的時候,回過頭就減少了本身的收入,對於供應商的員工來說,薪資的調升就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而更進一步的,這些員工,在較低的薪資下,只好選擇更便宜的商品,也就變成能夠以量大壓低成本的大型連鎖又可以從中得勝,取得更大的優勢。

所以,我認為連鎖便利商店憑藉著較大資本,以及本身可以取得較低成本的優勢,來擊倒雜貨店,本身就是一個不公平的戰爭。如果,我們放任這樣的競爭,而讓少數的財團可以壟斷整個零售業的通路的時候,對於整體社會也會是一個傷害。除了犧牲了消費的多樣性,也讓整個經濟流通的循環被這些大型連鎖通路商所掐緊。

我們將會陷入自以為的消費自由的假象,我們在連鎖便利商店中只能從這些便利商店早已經幫我們決定好的商品列表選擇。以為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卻不知道所有的選項都早已經被過濾過了。

而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媒體的壟斷上。
世界上每天所發生的訊息,都得經過媒體的過濾、編排、修飾以後,以新聞報導的方式呈現在民眾的面前。這本來就是一個正常的程序。因為訊息量太大,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訊息都呈現在民眾的面前。

然而,過濾的標準是什麼?
是以對民眾的重要性?還是以媒體本身的利益為出發點

如果當媒體只剩下少數財團所壟斷的時候,所有的訊息將會被以一致化的過濾方式處理。民眾將只能聽到媒體想要你知道的訊息,而更進一步做出媒體想要你做的決定。

我們又再次的陷入自以為的資訊自由,卻可悲的只能從媒體過後的訊息了解整個世界的運作模式。

或許有人說,只要是好的媒體壟斷又如何,只要媒體可以公正的提供資訊,減少過度的評斷和假造,這樣的媒體壟斷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認為,這或許是一個稍微可以接受的,但是不完美的。一個多元社會畢竟是由很多種人組成,當媒體壟斷後,即使公正的做新聞,也只能呈現多數人的聲音,而少數人的聲音就無法在這樣的生態中發出來,這使得整個社會的多元性就降低了。原本就是少數的落勢族群,就更難在這樣的社會中生存。這也是我反對媒體壟斷的原因。

社會要進步,就如同Michael Sandel所說,得學會包容差異化,接受多元的想法。而如果我們在訊息的接受端,就屏除了多元的選擇,又怎麼期待會有多元的想法。透過不同角度訊息的接受,了解不同立場主張的想法,繁複的討論,雖然過程很緩慢,但是這將會形成一個有溫度的社會,而這也是民主的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