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則是第9組的報告重點摘錄:
1. 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er,1922—)的權變領導
權變領導的前提是領導者的風格和個性是不易改變的、而工作環境是可以改造的。因此權變領導試圖說明的是如何去修改和變化工作環境以其具有適用性。
事實證明,在某些環境條件下專制式的領導者工作起來效率高,而在另一些環境中民主型的領導者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在任何一種環境中我們都有可能改變那些與領導者固有風格相抵觸的客觀因素條件。如果一個組織的最高層領導者明白這種可能性,他便可以為他的中層經理設計出適合他們各自風格的工作環境,從而提高領導效率。
在Fiedler的研究結果發現,適用於任何環境的"獨一無二"的最佳領導風格是不存在的,某種領導風格只是在一定的環境中才可能獲得最好的效果。長期研究的結果說明:三類主要的環境因素條件決定了幾乎所有的特定環境所適用的領導風格,這三種因素是:
- 領導者與下屬的關係
- 任務結構
- 職位權力
菲德勒利用上面三個權變變量來評估情境,從而得到八種不同的情境或類型,每個領導者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上參考自弗雷德·菲德勒- MBA智庫百科
2. Robert House的路徑 - 目標理論
領導者的基本任務就是發揮部下的作用,而要發揮部下的作用,就得幫助部下設定目標,把握目標的價值,支持並幫助部下實現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提高部下的能力,使部下得到滿足。這樣就形成了這一理論的兩個基本原理:
- 領導方式必須是部下樂於接受的方式,只有能夠給部下帶來利益和滿足的方式,才能使他們樂於接受
- 領導方式必須具有激勵性,激勵的基本思路是以績效為依據,同時以對部下的幫助和支持來促成績效。也就是說,領導者要能夠指明部下的工作方向,還要幫助部下排除實現目標的障礙,使其能夠順利達到目標,同時在工作過程中儘量使職工需要得到滿足。
在路徑 - 目標理論當中,提出了4種領導風格。
不同於Fiedler的權變領導理論,路徑 - 目標理論主張領導方式的可變性。House認為,領導方式是有彈性的,這四種領導方式可能在同一個領導者身上出現,因為領導者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斟酌選擇,在實踐中採用最適合於下屬特征和工作需要的領導風格。豪斯強調,領導者的責任就是根據不同的環境因素來選擇不同的領導方式。如果強行用某一種領導方式在所有環境條件下實施領導行為,必然會導致領導活動的失敗。
以上參考自:路徑-目標理論 - MBA智庫百科
3. Kenneth H. Blanchard等人的情境領導 II
領導者根據下屬的成熟度給予不同的領導風格,下屬的成熟度包含兩種因素:
- 工作成熟度,包括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工作成熟度高的下屬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訓,擁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經驗豐富,能夠不需要他人指導而獨立完成工作任務。
- 心理成熟度,指一個人做某事的意願和動機。心理成熟度高的下屬自信心強,工作積極主動。他們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勵,而主要靠內部動機的激勵。
4. Victor Vroom的常規決策模型
將領導視為決策的一種過程,提供5種領導風格,分別是:
- 獨裁型
- 個人協商型
- 團體協商型
- 促進型
- 授權型
而領導者透過7個問題的檢視來決定最終該採用的決策領導風格。
- 決策的重要性
- 承諾的重要性
- 領導者的專業知識
- 承諾的可能性
- 群體支持
- 群體的專業知識
- 團隊能力
以下為一個例子:
常規決策模型的限制:
- 每個人的回答不盡相同,進而會有不同的決策
- 領導者必須要有充足的資訊才能夠做出準確的決策
接下來是CHAP 10,第10組報告的重點摘錄
1. 影響力是只在特定的方向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
2. 權力則是以職位對他人施加影響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