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傳統教育為什麼扼殺了我們的創意?


(圖片來源: momizi)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小時候常聽到的一句話『失敗為成功之母。』老師總是告訴我們,失敗並不需要氣餒,記得從失敗中得到教訓,並且轉化為下次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透過失敗得到的教訓,學習、累積,才是一步一步踏往成功的道路。然而,在傳統的教育當中,我們卻被改造成減少犯錯的工具。

教育是工具養成的過程

目前的教育制度誕生於工業革命之後,在當時,整個社會正面臨缺少大量工業化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困境。因此,這套制度的本意就是希望透過整套過程可以為工業化社會大量產生出所需的人才。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對於未來社會有用的技能,例如:數學、自然、語文...等佔據了學習大部分的時間,也佔有較高的權重;而對於舞蹈、運動、美術....等,卻被放在相對低的位置。甚至,為了考試會將原本屬於這些才藝的時間挪作他用。

如果一個孩子很喜歡畫畫,我們會跟他說唸書吧,不要再畫了,你又不可能成為畫家。
如果一個孩子很喜歡跳舞,我們會跟他說唸書吧,不要再跳了,你又不可能靠跳舞吃飯。
如果一個孩子很喜歡打球,我們會跟他說唸書吧,不要再玩了,你又不可能成為球星。

這些,就是我們扼殺小孩子創意的證據。我們一直在阻擋小孩子天份的發揮。

減少犯錯成為學習競爭過程中的唯一目標

如果你曾經有過跟小孩子對話的經驗,輕鬆地就可以發現,小孩子是最有創造力和創意的年紀。他們可以用樂高輕鬆拼出一個看起來怪怪、但又很有特色的城堡,比如說長翅膀的城堡,大喊著:這樣就可以隨時都可以換地方住了! 又或者是車子上面多了一根螺旋槳,就可以不怕塞車了。當然這些點子在目前看起來是不切實際,可是卻充分體現了小孩子的創意。

可是這些創意的精神卻在我門的教育中消失殆盡...

從小到大,不管是生活中、學校裡的考試、競爭,我們總是教育著小孩子減少犯錯,甚至是禁止犯錯。寫錯了就扣分、更甚者,即使答案對了但是方法和老師教的不同也要扣分。我們只是在鼓勵不被扣分的學生,卻不是在培養一群勇敢嘗試驗證自己想法是否正確的創造者。因此,養出了一群只敢做自己擅長的、了解的專家,面對未知的世界,卻充滿了恐懼和害怕。

因此,小孩子,原本最有創造力和創意的年紀,反而被大人們限制住他的想像力,框住了他的創造力。一開始,他們會反彈,他們會衝撞,他們依然會天馬行空;但是隨著年紀越大,就如同在溫水當中的青蛙一樣,漸漸習慣,而把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閹割掉了。

創造力將是未來的重要才能

當企業的大老面對求才的困境,講了一些話是很有指標性的。
台積電張忠謀先生說:「台灣不缺台清交成的碩博士生,也不缺基層人才,但缺乏「有創意、會創新」的中階人才;更缺少把科技轉換為經濟價值的人才。」

面對未知的未來,需要的是更多能夠洞悉所處環境的規則,提出未來遠景的輪廓,並有能力創造出來的人。

因應社會的快速變遷,也該是讓教育開始著手改變的時候了。或許第一步就從自己的身邊開始做起,別再要求小孩不要犯錯,而是鼓勵嘗試,並從中學習,也許台灣的未來會因此在20年後有些許的不一樣。

沒有留言: